导读 临近冬天,气温是越来越低,今天跟分享如何在深秋初冬这段时间垂钓鲫鱼。
由于气温的不断下降,一些深水区太阳已经不易晒透,水温也就不易升高, 鱼儿们便本能地游向温度较高的浅水区和背风向阳的岸边; 而且由于浅水区水温上升,浮游生物活跃,故也吸引众多鱼类前往这一“宝地”, 在河道中选择水草稀疏点,有倒树、凹凸不平处或其他有障碍物处垂钓, 渔获要比其他钓点要好的多,因为这些都是鲫鱼乐意逗留之地。 钓鱼想有好的收获,钓技和饵料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三分钓技七分饵料。就从饵料上先说起!

饵料的选择
随着深秋的来临,鱼儿也更加积极的为越冬开始做最后的适应性准备。
鱼类的食物对于糖分和蛋白质,多脂肪的、高热量食物的需求变得更大。

但是,单纯的腥味儿饵料,未必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供鱼儿的胃口。
所以,饵料的气味未必是吸引鱼儿就餐的法宝。
口感和热量不足的饵料在寒冷的风浪中不会讨到鱼儿的欢心,
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是秋季鱼儿的摄食首选。
荤饵
在小鱼不闹钩的前提之下,秋季钓淡水鱼的首选荤饵是蚯蚓。更冷的地区首选红虫。
如果还想钓主要目标鱼种。饵料的选择依然要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商品饵料此时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素饵
粮食作物制品依然是大部分鲤科淡水鱼类的主食。
饵料中粮食的香味也是不能放弃的。豆类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也是惊人的。
植物性的蛋白质来源,对于人和鱼,还有其它的动物,都是极其可贵的营养仓库。


醇类诱鱼物质,会在深秋初冬的时节遭遇一个小波折。
原因是个别肥水钓点的会因为水中微生物的大量死亡,会在鱼身上产生一个钝化作用。
诱鱼的效果反而不如前一个阶段了。也许可以通过使用更高的浓度的方法解决。
水温对摄食的影响
大多数鱼类的嗅觉可能迟钝于人类。但是在味觉方面远远灵敏于人类。
一旦遇到急剧的温度变化,往往无法适应。 在此期间是不觅食也不活动的。

温度稳定下来后。只要是水底层温度能够保持在7~15摄氏度的范围内, 并且水体温度和含氧量基本稳定,鱼儿们依然是积极出游觅食的。 因为需要维系基本体力的关系,鱼儿此时动作幅度很微弱。 此刻钓鱼人的钓组等硬件准备上,应该是以冬季钓鱼的钓组来应对这样的情况了。
继续谈钓饵
气温稳定在15度以上时,钓饵仍然是以香饵为主。 不过,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一些。 此时鱼的吃口很正常,这时的钓组上,可以延续夏季的准备。 小鱼比较少的地方可以在早晚用蚯蚓,中午还是用香饵。 如果最高温度低于15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腥香型的饵料了。

当然在一些特定香型的饵料中直接加入虾粉也是很好的办法, 但是数量一定不要太多。
我总结的经验是,水果香味中可千万别加腥味的物质。 不然的话,这一天可能就要空手而归了。
当日最高温度低到10摄氏度以下时, 浓腥浓香更入流、谷物香型饵是腥香饵料的绝配。
某些中药、香料性的饵料香味也是可以的。 但是到了初冬就不如使用浓腥味道或是浓香味道到的饵料。
饵料的状态
饵料入水后的第一要素就是快速膨胀并开始雾化, 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道理。秋季的鱼儿食欲旺盛。
不过,深秋初冬时节剧烈的温度变化, 让鱼的开口不会很大,而且吸食饵料入口的力量非常的小。
饵料的雾化性此时应该有一个小的调整, 拉较大的饵团入水时,饵料的雾化必须又快又好。
饵料的成分中蛋白纤维的含量要适可而止、不能多,留下的饵芯也要求不能大,
大了进不了鱼嘴、拉较小的饵团时,又要有一定好的膨胀程度和持钩性, 这样鱼才不会因为雾化了的饵料更容易入嘴,就放弃对钩饵的兴趣。

手食的要求
开饵料的时候,要注意: 1一是要比天热时柔软;2二要不能做太多的揉搓;3 三是饵料要搓的尽可能小一些、有些时候饵料还要打得更黏糊才行。

怎么开出这样的饵料,还是全凭钓手的经验, 即便在这里咬文嚼字一万遍,经验也难概括出来的。 一种鱼情一种方法,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深秋季节的鱼儿吃口比较刁猾, 小,轻、软三字经还是用的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