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APP
  • 客服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公众号(17钓鱼吧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登录 用户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钓友推荐: 注册会员 、 篇钓鱼技巧 、 个饵料秘方 、 条钓场信息,全部免费!
    查看详情

    [经验综合] 样才能将漂调出清晰的顿口?(详解) 转贴

    [复制链接]
    娱渔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看老实例,意思是不是假如你先调的一饵躺底,一饵筑底,减铅皮后变成一饵筑底,一饵悬浮,然后你在把漂拉上三目多,是不是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老呀,请凯版来回答一哈。
    james1281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原帖由 cj1783 于 2008-11-27 09:35 发表
    看老实例,意思是不是假如你先调的一饵躺底,一饵筑底,减铅皮后变成一饵筑底,一饵悬浮,然后你在把漂拉上三目多,是不是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老呀,请凯版来回答一哈。

    我觉得这就是调灵钓钝的实例,是否正确?请凯版点评!
    老戴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深奥啊![48] [48]
    奔奔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看的似懂非懂的, 要是哪个鱼具店办个台钓培训班就好了.既方便了爱好者, 也培养了自己的固定客户群.     严重支持
    凯蓝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08-11-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原帖由 cj1783 于 2008-11-27 09:35 发表
    看老实例,意思是不是假如你先调的一饵躺底,一饵筑底,减铅皮后变成一饵筑底,一饵悬浮,然后你在把漂拉上三目多,是不是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老呀,请凯版来回答一哈。

    这个并不表示回到 原来的状态,在你举例的前提下,往上拉三目多就并不一定表示一饵躺底,一饵触底。应该会更顿一些。
    凯蓝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08-11-2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我觉得这就是调灵钓钝的实例,是否正确?请凯版点评! [/quote]是灵钝的调教,但本文着重讲的是如何调整,使“鱼嘴拉力”和“浮标剩余浮力”的协调,出现清晰的顿口。“浮标剩余浮力”过大,鱼嘴拉力太小,动作出不来。“浮标剩余浮力”太小,有很多假动作会造成清晰的顿口,但并不是有效顿口。我也是在学习,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导,我们一起学习提高!


    剩余浮力:  一、 如何准确理解“剩余浮力”

      “剩余浮力”从定义上讲,是指当浮漂在水中处于平衡静止不动时,露在水面上的示标部分被称为剩余浮力。露在水面上的目数越多,剩余浮力越大,反之则小(见程宁名词解释)。

      但这一定义过于表象概念化,并易使初学者误以为“剩余浮力”就是外露目浮力,只要外露目一样,“剩余浮力”便相同,而不论漂大小。

      我认为准确和通俗的理解应是:当一支浮漂加配重后全部浸入水中,这时浮漂所反映的应是它全部浮力,也是浮漂本身能达到的最大浮力,此时若逐渐减少配重,漂尖应不断外露,这一过程也就表明它尚有多少浮力未被“使用”,即“剩余了多少浮力”。外露目仅是整支漂“剩余浮力”的标志。同时因各浮漂浮力大小的不一致性,这样亦不难理解不同浮漂虽调钓目数一样,但“剩余浮力”却不同。

    [ 本帖最后由 凯蓝 于 2008-11-27 19:55 编辑 ]
    在水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看糊涂咯,有时间再来看.
    37度的温柔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1-2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其实有东西你对照着看一下就很好理解的,光看这些名词估计您就昏了一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重钓网APP|Archiver|重庆重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渝ICP备1401007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02号 )

    Discuz! X3.4 Licensed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