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APP
  • 客服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公众号(17钓鱼吧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登录 用户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钓友推荐: 注册会员 、 篇钓鱼技巧 、 个饵料秘方 、 条钓场信息,全部免费!
    查看详情

    鱼受惊吓情况解析

    [复制链接]
    鱼来鱼巴适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2-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动推送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鱼的受惊来自于头顶上
    出处:《中国钓鱼》

    鱼究竟是如何受惊的,其实,谭佛航先生早就做出了较形象的比喻。他说:一群人聚在一起闲谈、一会儿来一个、一会儿走一个,谁也不会在意,但是,如果猛然从头顶掉下个人来,这群人还有不受惊的吗?谭老师是位资深钓手,这番话既说明了鱼是如何受惊的,又表明了一种常见现象,即:鱼大多是被钓线拽至鱼群头顶上方才脱钩的。至于如何惊鱼,我们不妨做个小实验。?
    [实验条件]鱼缸中放养的二龄鲫鱼4尾。?
    1.用手从鱼缸的四壁接近鱼缸,缸内的鲫鱼反应较迟钝。这表明鲫鱼的正常视觉很一般,虽然鲫鱼的视觉能力在池养鱼类当中是较强的(对于处在水平线上的运动物体)。?
    2.用手从鱼缸顶部接近水面、缸内的鲫鱼立刻惊慌乱窜,这说明鲫鱼对来自头顶上方的运动物体具有敏锐的视觉能力。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鲫鱼的眼球外凸、无眼睑。这种构造特性极有利于视觉向头部上方进行扫描,而不需要像有蹄类动物那样、靠转动或昂起头部来完成视觉搜索。而且,对处在头顶上方的景像通过水的折射具有放大功能。一直以来,鱼类脊背上的保护色被认为是用于隐蔽自身,躲避水中敌害的。但是,在鱼类具有了先进的侧线雷达系统(对运动中猎物鱼的水波振频的接收),以及发达的嗅觉功能后(对隐蔽中猎物鱼皮肤黏液上的味觉辨别),鱼类的这种保护色又能有什么意义呢?除非,它是用于迷惑空中异类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鲫鱼为什么只对在头顶上方的运动物体独具超常的视觉能力。脱钩的鱼儿在鱼群头顶上方的异常反应,被鱼群误认为是它在躲避天敌。因而,对整个鱼群的惊忧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通过声响的传导试验,可证明鱼缸内的鲫鱼听觉的灵敏度也是极高的。鲫鱼头部皮下生有内耳,鱼的内耳不仅能清晰地分辨出在水中传递的高低不同频率的声波,并且能通过大脑及时地识别出声源的方向、距离和发声的出处,这能通过声波辨别出同伴是在捕食还是在逃避敌害。此外,鱼类的侧线神经系统非常发达,它是靠侧线内孔的感觉细胞上的神经末梢,通过侧线神经直达脑部形成的一个统一的神经网。所以,鱼类的侧线系统不仅能弥补鱼类视线的不足,还能感受内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频振动,并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同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受惊的鱼群实际上应该是受到了这三方面的干扰,用单一的条件去解释鱼的受惊现象是不科学的。?
    关于“惊液”一说,笔者认为其并无科学依据。但我并不否认“惊液”观点。鱼类在动物体系中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全世界约有2万余种,仅我国就有2000多个种类。这些鱼类的亲缘关系有远有近,进化期有先有后,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有些鱼类也同人类一样,在受到惊吓时会出一身冷汗;也许,有的鱼类的确有“惊液”存在于血液当中。但凭我多年之经验,“惊液”惊鱼一说并不切合实际。否则,中钩的鱼即使不脱钩也会惊跑鱼群的。至于“惊液”存在于窝点忧鱼,我想更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鱼类具有洄游习性,惊走的鱼群重新返回窝点的时间间隔,应该是受垂钓水体边缘的长短影响。水域的岸边周长长,惊走的鱼群乃至受其影响的其他鱼群洄游到窝点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短 。
    江风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2-2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顶了  漫漫看   [19]
    小孙在线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2-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这篇贴子以前看过。有一定的道理。
    钻山豹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08-12-2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的确是这样,我曾经做个实验。
    枫叶飘飘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08-12-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我觉得只要做到入水轻就行了
    wxlfxm520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2-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25] [25] 先顶在看
    57124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08-12-26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钓鱼须安静,这是钓鱼人最起码钓东东,在静中体练人生真帝陶野情操,是一件多美的事,钓鱼其次,身心锻练,呵呵。
    沉舟侧伴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08-12-2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来自: 中国重庆
    这篇应该属于专业类文章了, 做这样深入的实验和分析, 是枯燥了点, 不过慢慢去想,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重钓网APP|Archiver|重庆重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渝ICP备1401007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02号 )

    Discuz! X3.4 Licensed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