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季我的选位。 今年之夏,虽有几天暴热的,但总的说来阳气不足,未至三伏就来一次大的倒阳转折,间隙性阵雨,落到地上,汽化成雾,大幅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天气变得湿闷异常,这个时候,当参照常规6月,9月闷天浅近的选位法,当云开雾散,强光直射时又当回归夏天的选位法则。 首先确定干扰因素,有的水库属灌溉性质,现在偶有阵雨但旱情未解,还在放水,水位还持续下降中,一旦关闸,这个不利因素马上停止,持续的急降,可以放弃。 摸水,看水面,必要时下水亲试,连阴雨几天后,大多水库出现负温状态,即表层水微凉,中层水(近1米)微温,这时随早晚气温下降,水表雾气升腾,鲢子,白条等在水面游弋。这是一种小密度流形成的缺氧效应。 看天,云层厚黑,低矮,山顶雾气浓锁,边角偶见红云,此时如蒸笼的盖子已经盖上,蒸气无法消散,空气湿度会加大,有碍水的氧合作用。 看风向,降温前三天,水温层在下风口堆积,温层厚度加厚,因降温水体中缺氧至死的藻类,水表形成绿色或褐色的膜状物,此时宜风腰或上风口而非下风口。1周甚至10天之后,膜状物消失,水表来了小杂鱼闹腾,说明温热层也基本消失,可以钓下风口了。 前晚去河沟边,看三爷钓鱼,动没? 三爷,虾子都不动,你钓的好深嘛? 1米6,应当合适哟。我摸了下水,凉凉的,说明小河沟的温层已经消失,看水皮上小鲫鱼和参条跳得正欢,偶尔有小鲤鱼跳,三爷,整深了点儿哟。好深嘛,你喂近点来,就钓米把深,今年又没人电打鱼了,朝边上点儿试下。三爷拿起他的谷麦,试好漂,对着漂打了几把,歇有半小时,下面听见一个个子鲤鱼跳出水面,三爷,把竿拿到浅窝子上去。拿过去一下底就拉个八支脚上来,又去,又拉一个小龙虾,第三竿下去没大动作了,也有小杂在动食,等了几分钟,包谷拉起来被抠成了瓢状,选颗侧面开口的包谷嘛,换下去又上一个小螃蟹,这么浅有鱼没得哟,继续整嘛,总比你一动不动好啥,慢点,把你脑线检查下来,一看,钩上面点线都夹毛了,切了重绑,再上一颗包谷放下去,把脑线加长到30Cm,夜光漂轻压了几下,没横起跑,又等了半分钟,漂目全送上来斜向下游去,突然一个加速,打。好重,这么浅还有大行头,莫不是草鱼哈,纺车要了半米线,又牵回来,亮水,还是多宽一个,5-6斤还是有的。这归儿鱼呆郎个浅所,没想到。 第二天去水库,水质中等偏瘦,水表绿膜己成,一看阴凉的下风口上坐了几个,都是张丞相望李丞相,平时都有进帐,今天马老五捡银子,变个了。我到一个风腰的位置,常年有股小泉水下来,摸了下水,温中微凉,就是这地儿了,水深1.2-1.4喂了一个,1.8米上也喂了一个,傍晚时分下竿,1.8米如水井般纹丝不动,1.2米上有虾子,说明1.8米喂深了,我又在1.8米的位置处向后缩了三米,水深0.8米,结果10点30来了第一口,11点在1.2米来了第二口。斜对面下风口早已人去位空。 野钓,四趋五趋的理念对于一般钓友够用了,要想更进一步得系统的分析水环境及鱼的需求,加上如水温层变化,水生植物结构,鱼类结构,杂鱼,及光线,干扰等,想鱼之所想,急鱼之所急,方可在万千钓鱼人中独领风骚,心中有鱼,百战不怠!
|